扣舷而歌之【扣舷而歌之的而是什麽意思】
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蘇軾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蘇軾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文化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文化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裏,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嚐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譯文:
壬戌年秋天,7月16日,我與友人泛舟於赤壁之下。清風徐徐吹來,江麵上波瀾不大。我舉杯向客人敬酒,吟詠《詩經ⷩ肷月出》一詩的“窈窕”一章。不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麵升起來了,在鬥宿和牛宿之間徘徊。月光像是一片白露橫在江上,水光似乎與天相連成一片。我們任憑這條葦葉般的小舟隨波蕩漾,飄搖在萬頃波濤之上好不快意。浩浩蕩蕩如淩空飛行一般,飄飄淼淼像遺世而獨立,簡直就是羽化成仙了。
於是我們繼續快樂地飲酒,並拍打著船舷唱歌。歌詞唱道:“桂木的杆啊蘭木的槳,拍打著月光下的清撥溯流而上。我的胸懷飄飄渺渺迷迷茫茫,眺望那賢明的君主啊,卻在天的另一方”。客人中有吹洞簫的人,隨著節拍伴奏著。洞簫之聲嗚嗚咽咽,如泣如訴;餘音渺渺,絲絲縷縷不絕於耳;使得深穀的蛟龍為之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婦傷心哭泣。
我的神色也愁慘起來,不由得正襟危坐著。問吹簫者:“簫聲為何這樣淒慘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鳥雀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麽?這裏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川接壤,鬱鬱蒼蒼。這不是孟德被周郎所困的地方麽?當初他攻破荊州,拿下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戰船連接千裏,旌旗遮蔽天空,麵對大江飲酒,橫執長矛吟詩,固然是一時之英雄人物,可是他今日安在?何況我與你在這江中小舟上打魚砍柴,與魚蝦和麋鹿們為伍,駕著一葉扁舟,舉杯飲酒,像是蜉蝣們在天地之間,渺小如滄海中的一粟。哀歎我們的生命之短暫,羨慕長江之無窮無盡。真想攜挾著飛仙於空中遨遊各處,想抱著明月而一直永生下去。知道這些都不可能實現,所以隻能將遺憾化為蕭音,寄情於秋風中罷了”。
我說:“客人可知這水與月嗎?逝者如斯,其實水並沒有逝去;圓缺者如月,最終也沒有消長。如果從變化的角度來看,則天地間每一瞬間都在變化;如果從不變的角度來看,則萬物與我都沒有變化;所以有什麽可羨慕的呢!且天地之間物各有主,完全不是我們所具有的,一絲一毫也取不到。唯有這江上的清風,與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的為聲,眼睛看到的為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是造物主無窮無盡的寶藏也。我與你可以共同享有。”
客人於是喜不自禁地笑了。洗了酒杯再斟上酒,菜肴吃完隻剩皮屑果核,一片杯盤狼藉。之後大家相互靠著枕著在船上睡去,不知不覺東方已經泛白。
賞析:
創作背景:這篇賦寫於公元1082年,蘇軾正因為三年前的“烏台詩案”被貶謫黃州,是他一生中最灰暗的日子。蘇軾於七月十六日和友人泛遊赤壁,寫下了這篇《赤壁賦》。
第一段:先介紹自己和朋友乘舟遊覽赤壁的時間。然後寫了周圍風平浪靜的美好風景,以及自己吟誦詩篇的愉快心情。此時距離“烏台詩案”已過去三年,蘇軾已走出那段陰霾日子,重拾起對生活的信心。
第二段:蘇軾和客人舉杯暢飲,互相敬酒。之後,他還拍打著船舷唱歌。客人合著他的歌聲吹簫伴奏。但是,客人的蕭聲越來越悲泣。
第三段:蘇軾的心也隨之愁苦起來,他忍不住問吹簫的客人,簫聲為何如此淒慘?客人舉了曹操的例子。說這裏不遠就是周瑜圍困曹操的地方,想起當年曹操乘船在此,如何英雄氣魄,不可一世,如今早已不複存在。由此想到我們如滄海一粟,生命太短暫了。羨慕長江之無窮盡,幻想能挾飛仙遨遊不盡,抱明月將永存。因之不能實現,故奏此遺憾的悲泣之音,寄情於風中而已。
第四段:這一段是本篇賦中的核心段落,寫出了蘇軾對世間事物的積極的心態。他針對客人的悲觀心態,用辯證的思想,分析了變與不變的觀點。從而寬解了對方的悲觀心態。他說,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不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他認為要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由此我們看到蘇軾的心胸是多麽寬廣,認識事物的角度是多麽豁達。所以,蘇軾才能在大起大落的人生中一直保持樂觀的心態,活出自己快樂的一生。
第五段:客人被蘇軾的積極心態所感染,恢複了笑容。於是他們繼續飲酒作樂,不知不覺間杯盤狼藉,互相依靠著睡了。
寫作手法:此篇賦文,把景色、心情、道理三者結合起來,內容豐富多彩。既讓我們看到了江上泛舟的各種美景;又看到蘇軾和朋友心情愉快地喝酒唱歌,享受生活的樂趣;同時,又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人生哲理教育課。
通過學習欣賞這篇賦文,更加感到蘇軾的人格偉大,他的才華與人品都令人敬仰。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