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來峰丨理想在前 預期生長
作者:淮北市 来源: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浏览: 【大中小】 发布时间:2025-07-05 08:29:31 评论数:
2025年過年早,對開年的生產數據影響是較大的。據新華社消息,受春節假日臨近、企業員工集中返鄉等因素影響,1月份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49.1%,比上月下降1.0個百分點;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也分別比上月有所下降,製造業生產和市場需求有所放緩;但裝備製造業繼續保持擴張,價格指數雙雙回升,企業預期也回升明顯。這也表明,內外多重因素碰頭下,期待經濟能夠周期性向上,仍需要靜氣和耐心。
與此相伴的,還有春節一連串高速增長的消費數據,這些數據折射出全球最大製造國的另一麵:消費活力和潛力巨大。2025年春節8天超長假期,似乎也預示著這一年的春節會成為“史上最強春節檔”,5.01億出遊人次,同比增長5.9%;假期國內出遊總花費6770.02億元,同比增長7%。全國電影票房破95億元,觀影人次為1.87億,刷新了中國影史春節檔紀錄,《哪吒2》更是十來天就破百億票房,登頂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首,在全球影史票房榜列第八,創下中國及亞洲電影最佳曆史票房成績。
承壓前行的中國經濟向上的力量似乎憋了一口氣,在這個蛇年春節來臨之時爆發。當大家仍在驕傲於去年《黑神話:悟空》這樣一款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內核的3A製作遊戲走向了世界,以3億元投入換來70億元營收成為全球頂流遊戲的神話時,當大家尚未從TikTok的美國用戶湧入國內小紅書的“聯歡”熱潮中緩過神來時,中國大地的科技創新湧現接二連三、從未止步……新春的這一係列的激情敘事,為經濟預期注入了新的信心和力量。
2025年終究是來得太快,也過於喧囂,讓我們來不及思考新春這一係列事件發生的根由。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創新現象的發生,一定不是偶然的,厚積方可薄發。與文旅消費繁榮對應的,除了超大規模市場助力,更與中國生產供給加速轉型升級分不開,在科技前沿和文化輸出領域的加速發展,背後預示著中國製造正向中國服務、中國創新、中國品牌躍遷升級。這既是經濟發展在遭遇波折和增速調整後的創新平衡,更蘊藏著中國經濟新發展變革的生發。
從生產與消費、科技創新的變化,我們能清晰地看到,當前經濟的複雜性,逆周期問題與跨周期問題是交織在一起的。“冷熱之間”其實是全球最大生產製造國與全球最大消費潛力市場之間的動態平衡。商品生產的冷熱總有周期,不會永遠向上,也不會永遠向下。當一路麵向世界生產擴張的邏輯遭遇天花板時,自身的需求穩定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大國經濟當下的發展不在於大,更不在於快,而在於韌性,在於供需自我調整的動態平衡和相互牽引帶來的試錯和騰挪。從來大國經濟,自身循環都是基礎,它是麵向未來的生長韌性。
畢竟,足夠大的市場體係要成為優勢,就必須以有效需求滋養生產,為生產的創新提供足夠的試錯空間。足夠全的生產體係要可持續發展,則必須以新供給創造出增量的新需求,不斷激發出市場可能存在的需求顯示性偏好。這大抵是,每天發生在中國大地上向上故事的宏大背景,也是40多年來跟隨和追趕的大多數中國企業剛剛麵對的現實場景。
由冬入春的暖意,總是令人格外激動。但萬物複蘇之際,也有料峭春寒。巨大的存量經濟轉型,讓中國經濟某種程度上還延續著某些慣性的路徑,並為以往的模式支付代價。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得益於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讓中國經濟規模重新走到了世界經濟體的前沿。一係列以高速增長為支撐的福利的改變,推動我們實現了全麵小康,開啟了現代化的新跨越,但也加強了不少人對高增速的依賴和執念。
保持持續高增長發展的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事隨時移,在過去的幾年裏,外向驅動型、規模效益型、速度效益型、債務擴張型的一些發展行業和模式,逐一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即使在代表新的產業創新的“新三樣”領域,有的也在“內卷”競爭。
這也昭示著,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依靠單向外需支撐拉動向內需支撐、雙向開放拉動經濟增長是新形勢下必由之路,依靠人口規模紅利、房地產投資和固定資產投資數量拉動向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拉動內涵增長是新階段必然之舉,依靠競爭性地方政府激勵增長向統一大市場的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促進增長是現代化發展應有之義。
發展模式回不到從前,但發展一定要向前。中國經濟在世界尖端前沿領域的角力碰撞,預示著把增長敘事作為理想的時期正逐漸讓位於一場創新理想的革命。我們驀然看見,對強大競爭對手和資本帝國構成震撼的力量,卻來自於你未曾特別關注的微小角落,來自於那些堅守自我的理想主義和長期主義者……我們似乎已然看見,新的技術生產力對既有經濟存量摧枯拉朽般的撼動,絕非一場局部變革和單個行業重塑,也不是某個地方的勝利,更不是商業周期短期的陡峭上行。邊際的變革,正逐步重塑著競爭規則和資源配置,也為龐大的中國經濟未來刻畫出新氣質。
理想在前,預期生長。發生在今年初春的故事,不乏虛熱成分,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個創新湧現周期的前夜已然到來。
增長曲線邊界躍遷上移,永不停歇。生長出中國經濟創新增長第二曲線的新質力量,無他——擁抱技術躍遷趨勢,增加人力資本豐度,厚植創新基礎生態,激發市場本來的活力,再加上一些靜氣和耐心。
(潘毅剛,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