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哈密地區 >卸任總理朱鎔基的淡泊生活:不寫書,也不看傳記 正文

卸任總理朱鎔基的淡泊生活:不寫書,也不看傳記

2025-07-05 07:28:12 来源:不當不正網作者:海南藏族自治州 点击:906次

2020年10月23日,92歲朱鎔基身著紅衣,於醫院慶祝生日的相片在網上流傳開來。

十幾名戴口罩的醫生護士們,圍在他身邊鼓掌歡笑,身居其中的朱鎔基似乎精神狀態很好,其夫人勞安也坐在一旁。

距離朱鎔基卸任已經十餘年,他早已淡出了公眾視野。這位往日威風凜凜的鐵腕人物,闊別風起雲湧的政治舞台多年,他的退休生活又是怎樣一副光景?

卸任總理朱鎔基的淡泊生活:不寫書,也不看傳記

卸任前後,判若兩人

朱鎔基任職期間,沉迷工作到眾所周知。從1951年清華大學畢業後,朱鎔基便開始了他長達52年的工作生涯。在這半個多世紀中,工作已經成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根據報道裏所說,朱鎔基曾這樣描述自己:“我在崗位上的時候,我不敢說是全國最忙的人,至少也是最忙人中間的一個。”

卸任總理朱鎔基的淡泊生活:不寫書,也不看傳記

朱鎔基非常嚴厲的模樣,威嚴的作風,敏銳的發言,犀利的眼神,還有他行事果敢、有魄力有手段,又執法如山、明鏡高懸的氣派,均在民眾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也讓很多官員對他頓生敬畏之情。

卸任總理朱鎔基的淡泊生活:不寫書,也不看傳記

當時朱鎔基赴任上海市長,他對時任上海紡織局黨委副書記的侄子朱匡宇說:“匡宇,我在上海一天,你就不要想升官。”

朱鎔基確實言出必行。四年的上海時光中,朱匡宇沒有升職,也無調任,他的所有成果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拚搏,和朱鎔基一點關係都沒有。由此可見朱鎔基為官清廉,不徇私不舞弊。

卸任總理朱鎔基的淡泊生活:不寫書,也不看傳記

這樣正經“無情”的朱鎔基,在退休之後,漸漸脫下了他的嚴格外衣,愈發變得和氣慈愛,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多,簡直和以前判若兩人。他整天就和普通的退休老人一樣,讀書、看報。他曾說過:看書是最好的消遣。

而他能夠做到這樣是因為他秉持著最大原則——不跟任何人談工作。

他清清楚楚地告訴別人自己的想法:己身不任,不問其職。已經把自己當做“一介草民”的朱鎔基,這種謙卑平靜的態度確然令人十分敬佩。

卸任總理朱鎔基的淡泊生活:不寫書,也不看傳記

要知道,現實中,哪怕一個鄉鎮級的領導退下來之後,依然會對現任有所影響。可朱鎔基另辟蹊徑,他說撒手便撒手,並且一直貫徹到底,沒有任何回旋的餘地。

他不僅在和人交談時,對“工作”之類的話題可免則免,以期減少哪怕一絲絲影響。而且他還讓身邊的工作人員幫他看好訪客,如果不是親朋好友,一律謝絕拜訪。

朱鎔基就跟我們生活中的老大爺一樣,喜歡和鄰裏們閑話家常,深入人民群眾中。現在他去醫院看身體的時候,不管他走到哪裏,他的笑聲就傳到哪裏。而且他的風趣幽默的談吐,也讓整個氛圍十分其樂融融。

卸任總理朱鎔基的淡泊生活:不寫書,也不看傳記

平易近人,愛好多樣

朱鎔基的飲食也十分“普通”。他雖然是湖南人,但卻不經常吃辣椒,反而更喜歡清淡的食物。不過他也不是不愛家鄉的菜,湖南的筍子和幹菜是他桌上經常會出現的小菜。

朱鎔基不沾煙酒,鍛煉身體也主要是進行不激烈卻長期有效地散步。

卸任總理朱鎔基的淡泊生活:不寫書,也不看傳記

朱鎔基還喜歡練書法。但大家都知道,朱鎔基任職期間,幾乎沒有題過字。

“哪怕是一些比較重要的題詞,例如湖南想要紀念黃興而出了一本《黃興傳》,請求他題寫書名,但也未成功。

不過朱鎔基退休之後,朱鎔基倒是放開懷抱越寫越多,字自然也越寫越蒼遒有力。可人們向他索字時,他仍是較為吝嗇。

卸任總理朱鎔基的淡泊生活:不寫書,也不看傳記

值得一提的是,他卸任之時,交接的工作繁多,也很難騰出時間,但就是這樣也為他的堂哥朱經冶破例了。

2003初,朱經冶的老毛病又發作了,這次似乎更加嚴重,到了住院的地步。朱經冶的大女兒聯絡了堂叔朱鎔基,告知了他有關朱經冶的病情。

朱鎔基心裏掛念著堂哥,於是在百忙之中還抽出時間寫了兩副對聯,並寫上朱經冶的小名“葵哥”,送到了朱經冶手中。

也許很多人會覺得朱鎔基為了工作忘記一切,甚至到了“六親不認”的地步,但是朱經冶口中的朱鎔基卻是性情中人,他不僅憂國憂民,還一直掛念著親人們

朱鎔基曾這樣描述自己的退休生活:“我的退休生活也很豐富。我最喜愛的是中國的京劇,我現在不單是唱戲,而且還拉京胡,經過勤學苦練、名師指教,我現在拉胡琴的水平比過去提高了很多倍。”

卸任總理朱鎔基的淡泊生活:不寫書,也不看傳記

其實,朱鎔基夫婦二人在求學期間,就已經捧過清華京劇隊的場。少年時的愛好,一直延續至今,成了他的退休後的主要生活。隨著時間的推移,朱鎔基這個老京劇迷,越發熱愛京劇。

當他和夫人戲癮發作了,經常會即興以劇相會。夫人開口清唱的時候,朱鎔基便坐在身側,用京胡為夫人伴奏,這“婦唱夫隨”的情景著實令人豔羨。

卸任總理朱鎔基的淡泊生活:不寫書,也不看傳記

2003年11月,朱鎔基為了京劇去了一趟湖南。湖南京劇團琴師張再峰表示,朱鎔基就像普通“票友”一樣,搭檔起來都能感受到他滿溢的熱愛。後來朱鎔基又在長沙請張再峰上門一起切磋切磋、過過戲癮。

“他喜歡唱老生,唱得有板有眼,專業得讓我吃驚。”

張再峰回憶,當天他們唱了三個小時,各種經典京劇劇目信手拈來,二人你方唱罷我登場,配合無間,簡直像多年合作的夥伴。第二日,湖南京劇團所有人索性前來拜訪,大家一起沉浸在京劇中,“又熱鬧了一個下午”。

卸任總理朱鎔基的淡泊生活:不寫書,也不看傳記

不僅僅是和同好之間你來我往,朱鎔基退休後也和同學親密了起來。清華電機係畢業55周年的同學聚會,朱鎔基帶著全家過來參加。

《中華詩詞》雜誌副主編歐陽鶴是朱鎔基在清華時的同班同學。他說道:“幾十個同學裏,攜全家到場的隻是個別,可見他很重視。”

在這裏,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叫“鎔基”,也都自覺地恪守朱鎔基的“不談工作”原則,話題幾乎全為陳年記憶,仿佛回到了少年時代。

當時的氣氛推至最高潮的時候,昔日同窗都爭相登台朗誦詩歌、清唱京劇。就和普通的同學會一樣溫馨熱鬧。

卸任總理朱鎔基的淡泊生活:不寫書,也不看傳記

歐陽鶴

注重晚節,低調淡泊

朱鎔基在上任的工作過程中,曾經前前後後多次向官員提到西安碑林刻錄的一則明代官箴: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便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在任期間一直以這句箴言當作座右銘的朱鎔基,卸任後依然保持初心。朱經冶他們打算修整一下父母的墳墓,詢問朱鎔基是否順便也修一下他母親的墳墓。

卸任總理朱鎔基的淡泊生活:不寫書,也不看傳記

朱鎔基迅速回信拒絕他:“接到來信,關於為我母親修墳之事決不可為,傳揚出去影響更壞。顧念之情,心領不盡。”

2004年11月28日,歐陽鶴和老同學宣祥鎏代表中華詩詞協會邀請朱鎔基擔任名譽主席。他也回信婉言謝絕了這件事:

歐陽鶴兄及中華詩詞學會領導同誌:

多承厚愛,實不敢當,隻好辭謝。

我雖不通格律,唯自幼喜愛詩詞,我將永遠是致力於中華詩詞事業的各位同誌的忠實支持者。謝謝。

朱鎔基

二〇〇四年十二月

歐陽鶴寫了一首長詩《鎔基讚》,印成了書法卷冊,正好湖南常德當地搞了個“詩牆”,他沒有經過朱鎔基的允許,便將那詩放在了“詩牆”。

卸任總理朱鎔基的淡泊生活:不寫書,也不看傳記

“他一聽就不高興,說這樣影響不好。”沒過多久,常德“詩牆”上的《鎔基讚》便消失不見。

朱鎔基把晚年清譽看得十分重,所以他很注意別人用不正當手段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尤其是對故鄉的態度上,他更加謹言慎行。

朱鎔基正當任職時,他的鄉親希望他回到家鄉,他鮮少回去;退休之後,他老家的幹部更盛情邀請,但朱鎔基最後還是沒有回鄉定居。

他並不是不思念故鄉,而是更擔憂自己會造成什麽影響:在位時,他擔心家鄉以他名號做事;退休後,他憂慮家鄉拿他宣傳發展旅遊行業。

為了減少自己的影響力,朱鎔基時常深居簡出,隻是偶爾能夠看到他的身影

2006年4月,朱鎔基去參觀福州林則徐紀念館,在這期間他被人們發現了。此時他鬢間多了幾縷白發,依然是那麽泰然自若。

人們一擁而上,希望能親近這位總理,他也沒有拒絕。其中一個老太太擠到車旁,半個身子已進車的朱鎔基見狀,微笑轉身,握住了她的手。

樸實無華的朱鎔基,對自己的外貌也愈發不在意。朱鎔基身邊的工作人員魯靜說道,朱鎔基的頭發是灰白色,但並未全白。“他從不染發。”

卸任總理朱鎔基的淡泊生活:不寫書,也不看傳記

拒絕出書,反被關注

截至目前,國內尚無公開出版的《朱鎔基傳》,但有“傳記”成分的書和文章不少。朱鎔基的堂哥朱天池曾經也有幫他寫傳的念頭,寫完之後還想送一本給朱鎔基。但朱鎔基卻見都不見。朱天池在這之後便告訴媒體們:“暫時不想出版了”。

之後又有人要寫朱鎔基的傳記,他就寫信勸人道:

“我必須明確表態,千萬不要這麽做。國事艱難,輿論紛雜,飛短流長,誠惶誠恐。如再授人以柄,樹碑立傳,罪不可逭(huan,逃避)。千祈停止撰寫一切涉及我的回憶或評論材料,並代我廣告親友,不勝感激之至。”

他也曾在任時,公開表示過:退休後,一不作傳記,二不題詞。

其實身為領導人,出書也不是什麽很稀奇的事情。在當代中國領導人中,朱鎔基本人其實著述頗豐,可都是事務性、學術性相關的,與他個人幾乎一點關係都沒有。

再加上他不讚成與他相關的書籍,尤其是自傳出版,這讓關切他的民眾不知道如何了解他。

朱鎔基不想讓人為自己寫自傳的原因大概是這樣的:和國事相比,自傳真的是芝麻蒜皮的小事,與其把心思放在寫自傳上,不如更關注大事。

卸任總理朱鎔基的淡泊生活:不寫書,也不看傳記

退休6年後,2009年9月《朱鎔基答記者問》一書首次出版,這本書主要記錄了朱鎔基接受媒體采訪和演講時的內容,是第一本真實記錄朱鎔基個人的書籍。

朱鎔基這三個字重新回到了公眾的視線範圍內,其意義已超過書籍本身,激起了人們對其鮮明個性暨經濟上的“朱鎔基時代”的切身記憶與情感漣漪。

出版當天,首次印刷25萬冊的該書再次加印。這本書之風靡程度,可以說是出乎所有人的想象。問世7年後,銷量達到150萬冊。

卸任總理朱鎔基的淡泊生活:不寫書,也不看傳記

2016年,應廣大讀者的要求,此書再次出版。朱鎔基卸任始終保持低調,人們都惦念著這位清正廉潔的好總理的近況。

朱鎔基沒有替新書寫上一個字,哪怕是前言,也不是朱鎔基寫的,而是編者寫的。這本書雖然寫的是朱鎔基,但似乎又和朱鎔基沒有什麽關係。

他之前說過卸任後不公開發表言論,此刻確實一直保持。他的書和他其人一樣低調,出版時安安靜靜,但之後就掀起廣泛關注。

到85歲高齡之時,《朱鎔基講話實錄》出版,他雖然不是主編,卻依然堅持逐篇仔細審閱全書後,再出版。

《實錄》則取材於他在日常工作中的即興言談,向眾人呈現更為立體的朱鎔基。全篇幾乎一字未改,正經的談話幾乎一字不收。

卸任總理朱鎔基的淡泊生活:不寫書,也不看傳記

關心教育,始終為民

朱鎔基曾經在記者招待會上,回應外媒記者提問任期問題時說:

“至於說我什麽時候退休,退休以後幹什麽,我可以說,我在1998年的時候就講了,我將勇往直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現在還是這樣,隻要活著,還有一口氣,就要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卸任總理朱鎔基的淡泊生活:不寫書,也不看傳記

香港媒體曾經報道過,即使朱鎔基退休了這麽久,他仍舊關注著時事,還關注著現今流行的一舉一動,比如說風靡網絡的流行語:“hold住”以及“給力”。

因為之前的書籍出版,讓他獲得了版稅收入三四千萬元,但直至今日他也未拿到任何稿費,因為他將所有版稅都捐給基金會。

2012年,朱鎔基建議創立實事助學基金會。到了2021年,該基金會已運轉將近十年,它的所有資金來源均是朱鎔基的捐款。

卸任總理朱鎔基的淡泊生活:不寫書,也不看傳記

基金會理事長朱蕤如是說道:

“朱先生講,近來多次從電視中看到貧困地區的孩子生活很困難,看到他們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學習、生活,營養缺乏,讓人心酸流淚。我們還是要‘雪中送炭’,把資金用於資助貧困地區的教育,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每天能喝上一杯牛奶,吃上一個雞蛋。”

朱鎔基在教育平等方麵一直都十分關心,他表示要從孩子讀書第一天起就注重平等,尤其是飲食方麵,不能讓孩子缺乏營養,身體好才有希望。

而且,他也關注我國的教師資源方麵的問題,他認為可以考慮獎勵和培訓貧困山區的教師,做到“教師的平等”。

2016年9月1日,基金會啟動在河北保定的第三個助學項目,每天1杯牛奶、1個雞蛋和1份點心的課間餐,定期提供給保定市博野縣遷莊小學和白塔小學的500多個孩子。

卸任總理朱鎔基的淡泊生活:不寫書,也不看傳記

結語:

朱鎔基作為前重要領導人,一個出色的政壇精英,他的人生感悟、職業經曆以及經驗教訓等等,可以說是無價之寶了。

哪怕朱鎔基淡出了人民群眾的視線範圍,但他令人崇敬的行事做派和高尚人品,將會一直刻在人們心內,他也是所有人值得學習的榜樣。

卸任總理朱鎔基的淡泊生活:不寫書,也不看傳記

參考文獻:

[1] 晚綜.曆屆國家領導人的大學生活[J].晚晴,2019(09):42-43.

[2] 李璐璐.朱鎔基:一個時代的背影[J].老年教育(長者家園),2019(02):8-9.

[3] 李璐璐.朱鎔基,人生九十[J].東西南北,2018(23):12-14.

作者:池州市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