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模特毛明(從鹹寧走出去的“陸戰之王”毛明 獲首屆“全國傑出科技人才”獎)

香城都市報報訊(記者 陳誌茹)

人體模特毛明(從鹹寧走出去的“陸戰之王”毛明 獲首屆“全國傑出科技人才”獎)

他生於鹹寧,成長於北京;27年來,他一直從事坦克裝甲車輛的研究、開發,從一名助理工程師成長為主戰坦克的總設計師。他被譽為“中國軍工國寶少帥”,被世人譽為“陸戰之王”;他一生與軍人無緣,卻有著軍人般的鋼鐵意誌。他說:我的坦克替我實現了我的軍人夢。他就是近日榮獲首屆“全國傑出科技人才”獎的毛明,也是唯一一位來自國防科技工業的獲獎者,是現任中國兵器首席專家,是99A坦克的總設計師。

1、苦讀為圓軍人夢

1962年,毛明出生於鹹安區雙溪橋鎮毛祠村,與同齡人一樣,他的童年經曆了“文革”。他母親是一位普通農婦,父親曾是一名小學教師,富農家庭成份的母親無可逃避地成了屢次運動挨批的對象。“那時,母親常挨鬥,我也要跟著去開荒、修水庫……” 毛明苦笑著介紹。

毛明從小就酷愛學習,讀書時,每當他看到,身穿軍裝的解放軍,就好生羨慕……“我要能當兵多好哇!”從此,軍人夢在他的心裏紮下了根。

在小學做過炊事員的母親更懂得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於是,在母親的鼓勵下,毛明學習特別用心,成績名列前茅……1979年,畢業於原雙溪高中的毛明,在國家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他以優異成績考取武漢水利電力學院(現武漢大學)工程機械專業,命運由此得到改變。

“大學4年是我最愉快的時光,就是玩命學習,玩命鍛煉。”毛明高興地回憶,當時被學校濃厚的學習氛圍感染,他抓緊一切時間發奮讀書,也抓緊時間鍛煉身體。“每天早起跑步,每周繞著武漢東湖跑一圈……”。

畢業前夕,他報考了素有戰車研製“國家隊”之美譽的201所(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軍用車輛工程專業研究生,準備投身國防科技事業。他以為,201所是部隊的學校,可以實現軍人夢。

1983年,他從330名考生中脫穎而出,成為全所6名被錄取的研究生之一。然而到了報到的那一天,看著滿地黃土情景荒涼的研究所,他才有種“上當”的感覺。

雖有遺憾,但隨著學習的深入,他的心情也在悄然中改變:“兵工人”在戰爭年代,就是為國家為民族敢於犧牲的代名詞,如果隻想當軍人,那誰來做武器供給?誰來做技術支持?

1986年3月,毛明考入北京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張相麟教授。寒窗苦讀20年後,27歲的毛明以出色的成績獲軍用車輛工程專業博士學位。

2、獻身國防事業

當時,出國潮、下海潮來勢洶洶,鋪天蓋地……手裏攥著北京理工大學軍用車輛工程博士學位證書,毛明也在“欲望的海潮”中幾番掙紮與彷徨。他看到,眼下中關村的新產品開發熱鬧非凡,他也嚐試著下海,去了中關村的京海公司,幫助搞產品開發。憑著聰明博學,他作為係統開發的主要負責人,很快就開發出兩個實用新型專利:汽車示載器、汽車換擋提示器,這是他事業彷徨時期的第一份收獲。

這時,博導張相麟教授的一封親筆長信轉到他手中,深情呼喚毛明回到201所效力,將學有所長獻身國防事業。

導師的語重心長,讓他熱淚盈眶。這封信,喚醒了他心靈深處的那個從軍夢。毛明說,我特別崇敬我的導師,他在西南聯大時就是教授,後經陳賡大將做工作到哈軍工做教授,由於特殊的曆史原因,他遭遇了不公的待遇,但他從不抱怨,始終兢兢業業耕耘在軍工科研戰線,70多歲入黨,臨終時將一輩子積蓄的3萬多元捐給了家鄉的希望小學……

帶著對導師的無限崇敬,毛明不再為外界的虛華浮躁所惑,決定重返201所,為兵工事業奉獻才智和青春。

1989年9月,重返201所的毛明被分配在傳行操研究室操縱組。這次回來,毛明就在北京西南的槐樹嶺紮下了根,一晃就是近30個春秋。在此期間,他先後帶領團隊為重彈車研製出了全新的550通用底盤、打造出領先世界水平的二代戰車,而最令他感到自豪的是對99式主戰坦克的改造。

毛明說,搞科研事業,首要的是喜歡。不喜歡,調動不起激情,激發不了好奇心和突破的欲望,科研事業也就不可能有創新。從踏入北方車輛研究所的那一刻起,毛明就意識到,此生都將與這裝甲戰車緊緊聯係在一起。

3、認真鑽研獲認可

在不到2年半時間裏,毛明先後被提拔為汽車分所副所長、9室 (特種車輛研究室)主任。剛到9室,一個喜訊傳來,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ASME)組織的國際學術交流會發來邀請函,他撰寫的關於行星變速箱動力學分析的論文被大會錄取,邀請他到大會宣讀。

在這次國際交流會,讓他開闊了眼界,拓寬了思路,學到了很多先進經驗和前沿性的東西。1993年,一個光榮而艱巨的使命降臨了。

新一代水陸兩棲步兵戰車的論證任務,落到了9室。為此,在項目的論證和確定方案的2年中,毛明可謂臥薪嚐膽。立項論證提出後,這個項目由誰出任總師很有爭議。由於201所以前沒有幹過履帶式步兵戰車的總體,主管機關並不傾向把總體單位放到201所,這讓毛明心急如焚。

方案論證會上,毛明一口氣匯報了8個方案,有動力艙前置、後置,發動機縱置、橫置,炮塔怎麽放,人員通道如何安排等,並非常係統地說明了各種方案的優缺點,提供了各種方案的總布置圖。他詳細而精彩的匯報,博得在場與會領導和專家的一致稱讚,他推薦的總體方案被確定為主方案,並決定讓他牽頭搞論證和總體設計。

從此,毛明的認真與專注在業內出了名。該項目先後獲得了國防科技特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被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授予“高技術武器裝備建設工程”重大貢獻獎。

4、鑄造“陸戰之王”

搞戰車設計的人都有一個夢想,就是設計一款享有“陸戰之王”之美譽的主戰坦克。2004年新一代水陸兩棲步兵戰車剛定型,毛明就被上級任命為99A坦克的總設計師,該坦克是“高新工程”二期項目,是我國第一代信息化坦克。

為了99A的研製,毛明處處以身作則,帶頭每天工作多達12小時,常常通宵達旦,放棄了所有節假日。一次,綜合傳動裝置遇到了技術瓶頸問題,要馬上攻關,可已近深夜子時。剛從辦公室加完班出來的毛明沒有回家休息,而是徑直來到了試驗室。當完成第一輪試驗已經是淩晨2點多鍾。這一晚,毛明和項目組在一起,直至做完了試驗數據才回家。

但最不容易的,還是深入極寒和極熱區做試驗。那是發生在99A坦克初樣車試驗期間的事。

在寒區試車時,發動機頻繁地出現過熱、排氣溫度過高、傳動裝置過冷等情況,而轉戰熱區後的試驗中,又出現綜合傳動裝置過熱等問題。他不斷地分析試驗,常年深入我國最北方的嚴寒地區、南方的濕熱高溫地區,以及高原和沙漠地區,親臨試驗現場指導工作,解決試驗中出現的問題;在一次次外場試驗工作中、在天天的辛勞裏,他從未言過累,叫過苦。

曆經7年的研製,毛明用預先研究積澱的先進技術和先進的仿真分析和台架試驗條件,把“夢”變成了現實。在他的堅持與努力下,99A坦克的多項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顯著提高了我軍裝甲部隊的機械化、信息化水平,在我國坦克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而這一切成就的背後,是毛明和他的“反候鳥”團隊常年跋山涉水、深入高原和沙漠地區,戰嚴寒,鬥酷暑拚來的!

毛明將自己的人生感悟概括為“時間很長,人生很短”。對於年輕人的培養,毛明特別重視,常常告誡道:要有崇高的理想,為社會、國家和他人多做貢獻。

從2002年起,毛明每年都會回鹹安老家一次。毛祠村的鄉親們說,毛明是個勤奮刻苦、知恩圖報的人。他愛家鄉,6年前給村裏的父老鄉親修了一條1.5公裏的通組公路;他尊老愛幼,每年回家不僅給村裏的小孩各發一個紅包,還給年少時的啟蒙老師送去慰問品,年年如此,從未間斷。

更多鹹寧本地新聞,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香城都市報(或公眾號搜索:xcdsbgfwx)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蜘蛛池搭建飞机@seochaoren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