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采風,女,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原名金翠鳳,祖籍浙江省鄞縣,1930年出生於上海。與丁賽君合演《梁山伯與祝英台》,得到觀眾好評。與呂瑞英、丁賽君,被稱為東山的“三鼎甲”。
金采風 - 藝術人生
金采風原名金翠鳳,祖籍浙江省鄞縣,生於上海,1946年考入雪聲劇團訓練班,工小生,因唱電台而露名聲。後轉東山越藝社改演旦角,與呂瑞英、丁賽君,被稱為“東山”的三鼎甲。1951年夏進入華東戲曲研究院越劇團,1955年隨團入新建的上海越劇院。金采風還有幸參加兩部越劇影片的拍攝,那就是六十年代的《紅樓夢》和七十年代的《祥林嫂》。前者惟妙惟肖地扮演了鳳辣子王熙鳳,後者成功地飾演了魯迅筆下的悲劇人物祥林嫂,這兩個反差極大的角色,被金采風演得得心應手,為觀眾津津樂道。金采風在越劇界享譽很高,不但創立了金派,已故著名導演黃沙是她愛人,還有過去活躍在越劇舞台上的金采淩,和昆劇團的金采琴,不知是她的藝術姐妹還是骨肉姐妹。
金采風早已離開舞台,在家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但她離不開越劇,她身體很健康,功夫還在,還能唱,經常在媒體上看到她活躍的身影。年逾古稀的金采風在越劇界的藝術成就非常高,但為人卻非常低調。退休後在家每天就是動動腦筋和筆頭,回憶回憶老事體,寫個總結的東西。
金采風 - 藝術特色
金采風的唱腔婉轉秀麗,剛柔相濟。她的嗓音明亮,行腔自然流暢,質樸中展風采,秀婉中顯棱角,柔中寓剛,端莊大方;咬字清楚,特別講究念白的抑揚頓挫,具有音樂性。她曾演唱袁派名劇《西廂記》、《祥林嫂》,在演唱時既保持了袁派委婉流暢的特點,又發揮了自己嗓音較亮、力度較強的唱法,賦予唱腔另一種藝術特色,被音樂家稱為“袁腔金唱”。由此也可以看出流派繼承、衍化的軌跡。
金采風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按照自己對角色的體驗和理解,不斷對唱腔進行新的探索和創造,尤其是對傳統的[四工腔],在音調板式、潤腔處理等方麵加以豐富發展,使其煥發出新的光彩。譬如《盤夫》這出戲,是越劇的骨子老戲,幾乎每個越劇旦角演員都會演唱,有“女子越劇花衫鼻祖”之稱的施銀花在上世紀30年代便錄製過唱片,非常流行。金采風的演唱,既有繼承,又有創新。劇中“官人好比天上月”這段膾炙人口的唱段,原來唱腔處理比較簡單樸實,金采風將原來的[四工腔・中板]發展為[四工腔・慢中板],增加了唱腔的抒情性。唱腔主體部分八句主要吸收施銀花的唱腔,但在[四工腔]唱腔中糅進了委婉的[尺調腔]潤腔因素,顯得更細膩優美。如果與施銀花唱的這一段相比較,金采風的唱顯得更細致、精美,感情色彩更濃鬱。
金采風的唱腔結構嚴謹,善於用不同板式和節奏、音調潤腔的處理,細致揭示人物感情深處的波瀾,表演動作和唱腔音樂緊緊相扣,金采風還有一出戲是至今無人出其右,那就是《碧玉簪》,尤其是“三蓋衣”,這段長達70句的大型唱段,以遲緩的[尺調腔・慢板]開頭,後轉入速度稍快的[中板],又加入[男調板],中間用疊句唱法描述緊張膽怯的情緒;第三次蓋衣時,人物內心衝突達到高潮,在一聲淒切的哭腔後,轉入對定親回憶的敘述性[清板];到打四更時則轉入急切的[囂板],最後一句以傳統的[清板]落調結束。整段唱由慢而快,由快轉散,生動刻劃了李秀英善良的性格,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無論唱還是表演都絲絲入扣,淋漓盡致,在觀眾中享有很高的評價,其他人演李秀英,誰也演不過金采風。
金采風 - 取得成績
1952年演出傳統老戲《桑園訪妻》一折,在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獲演員三等獎。
1954年,主演的傳統劇《盤夫索夫》,參加華東地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時,獲表演一等獎。之後,又主演了《碧玉簪》、《彩樓記》等劇目。
1955年,隨中國越劇團赴民主德國和蘇聯演出,1959年赴越南演出,1961年赴朝鮮演出,1989年赴美國演出,並多次到香港演出。
1962年,在電影《紅樓夢》中,成功地塑造了王熙鳳一角。1963年主演的《碧玉簪》被攝製成電影。
在1978年拍攝的寬銀幕越劇藝術影片祥林嫂》中,扮演青年祥林嫂。在反映周恩來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的現代劇《三月春潮》中,扮演女主角玲娣。1981年在《魯迅在廣州》劇中,扮演了許廣平。
1983年在《漢文皇後》中,扮演了竇皇後。1987年與呂瑞英、劉覺、張桂鳳合演的電視片《西廂記》中,扮演崔鶯鶯。
1988年與曹銀娣、肖雅主演的《漢文皇後》,由上海電視台攝成電視片。
1991年上海音像公司等4單位聯合攝錄了她的演出劇目集錦《越苑采風》共7集,內容有《盤夫索夫》、《庵堂認母》、《碧玉簪》、《西廂記》、《彩樓記》、《漢文皇後》等劇的折子和片斷。
上海聲像出版社出版發行了《金采風表演藝術集錦》錄像帶2盒(含MTV卡拉OK)。
金采風 - 大事記
1955年6月19日,中國越劇團赴德意誌民主共和國訪問演出
1955年7月30日,中國越劇團赴蘇聯訪問演出
1959年2月17日,中國越劇團首次赴越南訪問演出
1960年12月23日,上海越劇院首次赴香港演出
1961年1月26日,上海越劇院首次赴香港演出結束
1961年7月20日,周恩來、陳雲、陳毅觀看越劇《則天皇帝》
1961年9月8日,中國上海越劇團赴朝鮮訪問演出
1961年10月,中國上海越劇團訪朝演出歸來受到接見
1964年3月15日,上海越劇院演出現代小戲招待朝鮮貴賓
1964年7月15日,上海越劇院一團上演《不準出生的人》
2005年8月29日,慶祝上海越劇院建院50周年慶專場演出舉辦
2005年9月24日,越劇電視連續劇《西廂記》VCD簽售
2006年3月27日,百年流聲――紀念中國越劇誕辰100周年電視文藝晚會上演
2006年7月1日,百年越劇名家名曲演唱會(中)舉辦
2006年12月6日,杭州越劇二團建團56周年座談會舉行
2006年12月17日,“越劇流芳香溢金陵――2006中國越劇名家名段南京演唱會”舉行
2006年12月23日,《名家名段任你點》舉辦2006年歲末大聯歡
2007年12月19日,徐標新2007年越劇專場第一場
2008年5月23日,四川汶川地震“上海越劇界聯合賑災義演”專場舉行
金采風 - 參考資料
[1] 浙江在線 http://www.zjol.com.cn/05culture/system/2006/10/14/007926902.shtml
[2] 中國戲曲網 http://www.chnopera.com/mjmd-01-01.asp?id=411&apid=5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