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自稱有哪些(古代皇帝怎麽稱呼自己(要全部))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皇帝的自稱,以及古代皇帝的自稱有哪些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內容導航:
  • 中國的皇帝有幾種自稱﹖
  • 皇帝的自稱
  • 古代皇帝怎麽稱呼自己(要全部)
  • 古代帝王的自稱、他稱,全點哦。
  • 皇帝稱自己叫什麽 皇帝對自己都有什麽稱呼
  • 皇上自稱為什麽?都是什麽意思

Q1:中國的皇帝有幾種自稱﹖

正常情況下,皇帝一般自稱為“朕”、“孤”、“寡人”。


在先秦時,諸侯國君主一般自稱“孤”、“不穀”、“寡人”,隨著秦朝建立,秦王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專作皇帝自稱。這個稱謂從此一直流傳至辛亥革命中國帝製終結。“朕”一般隻能用作皇帝的自稱。


秦始皇創建了皇帝製度,自己成為第一個皇帝,稱“始皇帝”。自此,中國開始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專製製度。皇帝是中國中央政權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會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權力和榮譽。


皇帝自稱“朕”,其他人當麵直接稱皇帝為“陛下”、“聖上”、“萬歲”等,私下敬稱皇帝為“聖人”、“大家”、“官家”、“至尊”等。


擴展資料:


帝王的稱謂,皇帝、諡號、廟號、年號之外,還有一些別稱:


1.皇祖:皇帝的祖先。明朝規定,朝廷祭告宗廟,高祖以上概稱皇祖。


2.主:古代對國君的稱呼。《商君書ⷥ›臣》:“故國治而地廣,兵強而主尊。”


3.主上:臣下對國君的稱呼。《資治通鑒》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問外人。”


4.先公:對天子、諸侯祖先的尊稱。《國語ⷩ�Ꞥ𘊣€‹:“諸侯祀先王先公。”韋昭注:“先公,先君也。”


5.先聖王:古代的賢明君主。《呂氏春秋ⷨ떤𚺣€‹:“此先聖王之所以知人也。”


6.大家:宮中近臣或後妃對皇帝的一種稱呼。《新唐書ⷦŽ輔國傳》:“代宗立,輔國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謂帝曰:‘大家第坐宮中,外事聽老奴處決。”


7.大王:對國王的尊稱。《舊唐書ⷧŽ„宗紀上》:或曰“先啟大王。”


8.人牧:國君的別稱。即治理人民的人。《孟子ⷦ⁦ƒ 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


9.九重:原指宮禁,帝王之居處。《楚辭ⷤ𙝨𞯣€‹:“君之門以九重。”後又代稱天子。《舊唐書ⷥ‚𓣀‹:“萬機之與奪任情,九重之廢立由己。”


10.朝廷:本來指皇帝接見臣下處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中央政府和皇帝的代稱。


11.明上、明皇:對皇上的尊稱。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皇帝

Q2:皇帝的自稱

正常情況下,皇帝一般自稱為“朕”、“孤”、“寡人”。在先秦時,諸侯國君主一般自稱“孤”、“不穀”、“寡人”,隨著秦朝建立,秦王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專作皇帝自稱。這個稱謂從此一直流傳至辛亥革命中國帝製終結。“朕”一般隻能用作皇帝的自稱。

秦始皇創建了皇帝製度,自己成為第一個皇帝,稱“始皇帝”。自此,中國開始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專製製度。皇帝是中國中央政權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會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權力和榮譽。皇帝自稱“朕”,其他人當麵直接稱皇帝為“陛下”、“聖上”、“萬歲”等,私下敬稱皇帝為“聖人”、“大家”、“官家”、“至尊”等。

Q3:古代皇帝怎麽稱呼自己(要全部)

1、“朕”,自秦始皇開始為皇帝的專用詞,這是普通的情況,但有特例,那就是皇太後也可以自稱“朕”,不過這一情況比較罕見。


2、“孤”,不是孤單的意思,而是說自己不能得眾。東漢末年,袁術、曹操、孫權、劉備等群雄“南麵稱孤”。此時“孤”較為流行。而曹操稱魏王,孫權為帝,仍然喜歡自稱“孤”。


3、“寡人”,即為寡德之人,意是古代皇帝、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


4、“予一人”,對於古代天下,特別是周朝時期君主經常自稱,《禮記ⷦ›𒧦‹》:“君天下,曰‘天子’;朝諸侯、分職、授政、任功,曰‘予一人’。”而在秦始皇之後,也有皇帝自稱“予一人”。《漢書ⷦ–‡帝紀》:“朕獲保宗廟,以微眇之身托於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亂,在予一人。”


5、“吾”、,古代的皇帝在許多場合、許多情況下並不自稱為“朕”,而是和平常百姓一樣自稱。比如漢武帝即位之初,責問丞相田蚧說:“君除吏已盡未?吾亦欲除吏。”在這裏,漢武帝劉徹就自稱“吾”。


6、“我”,對於明清時期的皇帝,比如朱元璋、乾隆等還自稱“我”,這和當時人們日常交流的口語相一致。至於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則比較不拘一格,喜歡自稱“俺”,比如朱棣曾表示“自俺父皇太祖高皇帝得了西邊,便來入貢,那意思甚好。”


擴展資料:


我國自古就有個怪現象,那就是謙虛,表現在語言上則是謙詞較多。尤其說到自己的時候,稱自己是鄙人、敝人,自己的家是陋室,自己寫的什麽是拙作等等。倘若匯總一下,那足可以來本《謙詞詞典》。我們常說的“稱孤道寡”是指皇帝,“孤家”“寡人”是皇帝的自稱,這恰如現在有的領導幹部常說“本人才疏學淺”一樣,是道地的謙遜。


那麽謙遜在古時以“孤寡”為口頭語,今人似乎頗難理解。王侯稱寡人在春秋戰國時為最盛,凡王侯公卿均可稱“寡人”。那時各國相爭,人口眾多即是強盛之兆,有德而人心歸向,“寡人”是自謙為寡德之人。這就像現在委某人以官銜,其必自謙“本人能力有限”,若口吐狂言說“管這點事閉著眼就幹了”,非讓你還沒等睜開眼就丟了烏紗。


到了漢代,“寡人”漸漸成為皇帝的專用語了。有人曾注意過,韓信為齊王時,對蒯通說:“先生相寡人何?”此外如淮南王黥布、吳王濞這些“叛臣”均自稱過寡人,而韓信當時僅僅是領兵的將軍,這樣的自稱也有犯上之嫌。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皇帝


人民網-皇帝為什麽要“稱孤道寡”?

Q4:古代帝王的自稱、他稱,全點哦。

朕:“朕”是皇帝的自稱。秦王嬴政稱帝前,普通人皆可自稱朕,嬴政稱帝後,朕成為皇帝一人的專稱。“寡人”、“孤王”、“不穀”、“孤”等從字裏行間可看出來,帝王希望自己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但這些稱呼在隋代後就很少出現了。

古代皇帝的稱呼有:大王、君王、皇帝、帝、王、上、君、天子、天皇、帝王、我主、國家、國君、縣官、主上、人主、君上、人君、當今、今上、皇上、聖上、宅家、大家、聖君、陛下、所天、萬歲、官家、主公、聖天子、九五、飛龍、乘輿、車駕、駕、萬乘、明上、道君、聖明天子 。

周代開始君天下者以天子自居,故稱天子,稱“大王”或“君王”。“上”在古漢語中與“尚”同義,代表至高無上之意,古文中即以“上”代指皇帝,“上”是很早的稱呼了,比“皇帝”出現還早。春秋戰國稱呼為“君上”;秦始皇開創始稱皇帝,秦滅亡後的各朝代再口稱皇帝就是大不敬。秦漢時期口語一般稱“陛下”“我主”“上”;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時稱皇帝為“國家”,這是由於古代稱諸侯為“國”,稱大夫為“家”,人們便以“國家”作為國的通稱,皇帝是國的化身,因而稱皇帝為“國家”,漢代也稱“主公”。晉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仍然沿襲這種稱呼。

唐代稱皇帝為“聖人”的多。自唐朝開始使用“萬歲”表達對皇帝的祝福,後來也衍生成為皇帝的代詞。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稱皇帝為“聖人”,在皇宮裏麵稱皇帝為“宅家”,因為皇權至高無上,“以天下為宅,四海為家”,故稱“宅家”、“大家”。宋代時內侍、普通百姓一般稱呼皇帝為“官家”、“官裏”、“吾主萬歲”,大臣一般稱為“陛下”、“聖上”。明朝滅亡以後“陛下”就從口語中消失,隻在書籍麵裏出現了。明代時多稱皇帝為“上”或“萬歲”“今上”、“明上”、“上位”、“上”等,皇帝也自稱“我”或“朕”。

到清代時不再稱呼皇帝為“陛下”,正式場合概稱皇帝為“皇上”、“聖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內宮呼“萬歲”“萬歲爺”,書籍麵裏出現“上”。

“皇帝”稱謂知多少

“皇帝”這一稱謂,在中國幾千年封建專製時代相沿不變,但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皇帝還有特定的稱謂。

天子:“天子”一詞的出現,早於皇帝製度的產生。君天下者以天子自居,故稱天子。皇帝製度產生後,皇帝也稱天子,但為他稱。董仲舒《春秋繁露》雲:“德侔天地者稱皇帝,天佑而子之,號稱天子。”

朕:“朕”是皇帝的自稱。秦王嬴政稱帝前,普通人皆可自稱朕,嬴政稱帝後,“朕”成為皇帝一人的專稱。

陛下:人臣對皇帝或臨朝皇太後的稱呼。

上:史家記載曆史,或臣下相互對話時多稱皇帝為“上”或“今上”、“皇上”、“聖上”、“明上”、“主上”等,凡皇帝所作詔書或指示,也叫“上諭”。

乘輿:“乘輿”的本意是指皇帝所乘之車或皇帝的衣冠器物,由於皇帝至尊無上,便用“乘輿”作代表。

車駕:古籍中以“車駕”稱皇帝者,比比皆是,所以用“車駕”作為皇帝的別稱。《漢書?高帝紀》注引顏師古曰:“凡言車駕者,謂天子乘車而行,不敢指斥也。”

縣官:在漢代,常用“縣官”作為“皇帝”的別稱。真正意義上的一縣的長官,則稱為“縣令長”,不稱“縣官”。《漢書?霍光傳》:“縣官非我家將軍,不得至是。”注引如淳曰:“縣官謂天子。”

國家:自東漢始,常用“國家”代表皇帝。《資治通鑒》記載晉惠帝元康元年“今內外阻隔,不知國家所在。”注曰:“國家謂天子。自東漢以來皆然。”

朝廷:古代文獻典籍中,有時也用“朝廷”來代表皇帝。《資治通鑒》記載,東漢獻帝初平二年“關東諸侯將領,以朝廷幼衝,迫於董卓。”同書初平三年王允曰:“朝廷幼小,恃我而已。”

寡人:古代侯王自謂孤、寡人、不穀;意為少德之人,以示自謙。唐以後唯皇帝自稱“寡人”。

中國古代皇帝稱謂集錦

中國古代帝王的稱謂,除了稱王、稱皇帝、稱諡號、稱廟號、稱年號以外,還有一些別稱,散見於一些典籍當中。平時讀書,搜集了一些。下麵列出一些,供大家參考。

1、皇王:對君王的敬稱,猶言大王。見於《詩經ⷥ䧩›…ⷦ–‡王有聲》:“四方攸同,皇王維辟,皇王烝哉。”朱熹《集傳》:“皇王,有天下之號,指武王也。”

2、皇祖:帝王的祖先。明朝規定,朝廷祭告宗廟,高祖以上概稱皇祖。

3、皇辟:帝王的別稱。《隋書ⷧŽ‹劭傳》:“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蓋謂至尊受命出為天子也。”

4、主:古代對國君的稱呼。《商君書ⷥ›臣》:“故國治而地廣,兵強而主尊。”

5、主上:臣下對國君的稱呼。《資治通鑒》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問外人。”

6、主公:臣下對君主的稱呼。《三國誌ⷨœ€誌ⷦ𓕦�‚𓣀‹:“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

7 、主君:國君的別稱。《墨子ⷨ𒴧𞩣€‹:“且主君亦嚐聞湯之說乎?”

8、君:君主、天子。《尚書ⷥ䧧湨쨣€‹:“奄有四海,為天下君。”

9、君王:對帝王的稱呼。《國語ⷥ𓨪ž》:“今君王不察,盛怒屬兵,將殘伐越國。”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商君書ⷦ…Ž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無不亂之國。”

11、君人:指皇帝。《商君書ⷦ…Ž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於諸侯,必劫於百姓。”

12、先帝:當朝帝王已死的父親。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13、先君:古代帝王稱其先代君王的稱呼。《詩經ⷩ„𔩢肷燕燕》:“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14、先後:先世君王的稱呼。《漢書ⷩŸ‹賢傳》:“我既此登,望我舊階,先後茲度,漣漣孔懷。”顏師古注:“先後,即先君也。”

15、先正:先代君長,已故的帝王。《禮記ⷧ𗇨ᣣ€‹引逸詩雲:“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鄭玄注:“先正,先君長也。”

16、先皇:前代帝王的稱呼。唐,杜甫《憶昔》詩之一:“憶昔先皇巡朔方,千乘萬騎入鹹陽。”

17、先主:對開國君主的稱呼。《三國誌》有《先主傳》。

18、先公:對天子、諸侯祖先的尊稱。《國語ⷩ�Ꞥ𘊣€‹:“諸侯祀先王先公。”韋昭注:“先公,先君也。”

19、先聖王:古代的賢明君主。《呂氏春秋ⷨ떤𚺣€‹:“此先聖王之所以知人也。”

20、大家:宮中近臣或後妃對皇帝的一種稱呼。《新唐書ⷦŽ輔國傳》:“代宗立,輔國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謂帝曰:‘大家第坐宮中,外事聽老奴處決。”

21、大王:對帝王的尊稱。《舊唐書ⷧŽ„宗紀上》:或曰“先啟大王。”

22、大君:古時天子的別稱。宋。範仲淹:《六官賦》:“伊六官之設也,所以經綸庶政,輔弼大君。’

23、大皇:對帝王的尊稱。《昭明文選ⷦ™‰ⷩ™𘦩Ÿⷨ𞨤𚡨떣€‹:“大皇既沒,幼主蒞朝。”

24、大庭:傳說上古帝王的名稱。《莊子ⷨƒ 篋》:“昔者容成氏、大庭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

25、大行、大行皇帝:對初死皇帝的諱稱。《後漢書ⷥ𘝧𔀣€‹:“大行皇帝,不永天年。”

26、聖、聖主、聖明主、聖上、聖君、聖明、明哲:都是對皇帝的尊稱。班固《東都賦》:“於是聖上賭萬方之歡娛,又沐浴於膏澤。”

27、上:在上者,有時特指君主、帝王。《禮記ⷧŽ‹製》:“尊君親上,然後興學。”

28、今上:對當時帝王的稱呼。有時也稱當今。《史記ⷥ𒥅쨇ꥺ》:“漢興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內修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紀》第十二。”

29、上皇:上古的帝王。鄭玄:《詩譜序》:“詩之興也,諒不於上皇之世。”

30、王:先秦以前帝王的稱呼。《荀子ⷧŽ‹霸》:“百王之法不同。”

31、足下:戰國前後,臣下對君主的敬稱詞。相傳起於春秋時晉文公懷念介之推。《戰國策.燕一》:“足下以為足,則臣不事足下矣。”

32、萬歲:古代臣民對王侯的祝賀之詞,秦漢以後演變成皇帝的尊稱。

33、陛下:秦以後專稱皇帝為陛下。

34、孤、寡、孤寡、寡人、不彀:古代王侯的自稱的謙詞。《老子》:“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彀。”《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楚王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彀?’”

35、寡君:人臣對別國稱自己國家君主的謙詞。《左傳》僖公四年:齊侯曰:“豈不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彀同好何如?”對曰:“君惠憿福於鄙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

36、國王:君主或帝王的稱呼。亦是最高封爵。自漢至明一直沿用。

37、國主:國君、國王。《文選.李陵,〈答蘇武書〉》 :“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於國主耳。”

38、帝、帝王:古代君主的稱號。如,三皇五帝。

39、後王:古代君主的稱呼。《荀子ⷤ𘍨‹Ÿ》:“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後王是也。”後王:當今之王。

40、素王:遠古帝王的稱呼。道家稱有帝王之德而不必居帝王之位者為素王。儒家稱孔子為素王。

41、世主:國君。

42、少主:年輕的皇帝。《大唐新語》卷十一:“高宗大漸,顧命裴炎輔少主。”

43、社稷主:國君的代稱。《大唐新語》卷一:“宋璟昌言曰:‘太子有大功於天下,真社稷主,安敢妄有異議?’”

44、元後:對天子或君主的稱呼。後世又稱帝王嫡妻為元後。

45、社君:對幼主的稱呼。

46、元首:君主。

47、元君:善良的君主。

48、嗣皇、嗣君、嗣聖、嗣王:繼位的帝王。《禮記ⷦ›𒧦‹》:“踐阼,臨祭祀,內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49、駕、大駕、車駕、禦駕、聖駕、尊駕:原為帝王車乘的總稱,後來常用為帝王的代稱。《舊唐書.宦官傳》:“車駕頻致播遷,朝廷漸加微弱,原其禍作,始自中人。”

50、萬乘:帝王的代稱。《孟子ⷦ⁦ƒ 王上》:“萬乘之國,弑其君者,必有千乗之家。”周製:天子地方千裏,出兵車萬乘;諸侯地方百裏,出兵車千乗。故以萬乘稱天子。

51、乘輿:帝王的車輿,後亦代稱帝王。《後漢書ⷨ€🥼‡傳》:“乘輿且到,臣子當擊牛醨酒,以待百官。”

52、皇輿:帝王的車輿,後亦代稱帝王。屈原《離騷》:“豈餘身之殫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53、真主:帝王別稱,即所謂真命天子。《後漢書ⷧŽ‹常傳》:“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殘虐天下,百姓思漢,故豪傑並起。今劉氏複興,即真主也。’”

54、真人:帝王的別稱。《史記ⷧ禥狧š‡本紀》:“三十五年,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

55、天子:君主。《禮記ⷦ›𒧦‹:“君天下曰天子。”

56、天王:殷周時天子隻稱王。春秋以後,一些諸侯例如楚、吳等相繼稱王,於是尊稱周王為天王。後來泛指封建帝王。杜甫《憶昔》詩:“犬戎直來坐禦床,百官跣足隨天王。”

57、天顏:帝王的容顏,代稱帝王。

58、天囚:對帝王的蔑稱。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夫戴此失地之天囚,以為漢族之元首,是何異取罪人於囹圄而奉之為大君也。”

59、所天:帝王的別稱。舊時又代指父親和丈夫。《後漢書.梁竦傳》:“(竇)憲兄弟奸惡繼伏辜誅,海內曠然,各獲其宜。妾得蘇息,拭目更視,乃敢昧死自陳所天。”

60、小童:周代帝王居喪時的自稱。《左傳》僖公九年:“凡在喪,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61、衝人:帝王年幼即位者自稱的謙詞。

62、太祖、高祖:對開國帝王的尊稱。多用為廟號。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

63、世祖:對開國帝王的尊稱。多用為廟號。如元世祖、清世祖等。

64、皇考:本為人名。(元壽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寧遠將軍禎,禎生皇考忠)常在清代,指當朝皇帝已死的父親。

65、大行:是指剛剛崩逝,未稱廟號、諡號的皇帝。

66、太上:本指遠古帝王時代。《禮記ⷦ›𒧦‹上:“太上貴德。”釋文:“太上,謂三皇五帝之世。”後世尊稱帝王為太上。

67、太宗:對開國第二代皇帝的尊稱。

68、可汗:古代鮮卑、柔然、突厥、回紇、蒙古等族對最高統治者的稱呼。三世紀時最先用於鮮卑族。

69、單於:兩漢時匈奴稱其君長為單於。郎主:遼、金時期對北方君主的稱呼。

70、人牧:國君的別稱。即治理人民的人。《孟子ⷦ⁦ƒ 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

71、九重:原指宮禁,帝王之居處。《楚辭.九辯》:“君之門以九重。”後又代稱天子。《舊唐書.宦官傳》:“萬機之與奪任情,九重之廢立由己。”

72、朝廷:本來指帝王接見臣下紇處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中央政府和帝王的代稱。

73、明上、明王:對帝王的尊稱。

74、後主:後嗣君主。有些末代帝王習慣上也稱後主。如南朝陳後主、五代李後主。

75、縣官:皇帝的代稱。古時稱王畿內都邑為縣,所以又以縣官為朝廷的代稱。

76、官家:皇帝、朝廷的別稱。胡三省:“西漢謂天子為縣官,東漢謂天子為國家,故兼而稱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稱之。”白居易《喜罷郡》詩:“自此光陰為己有,從前歲月屬官家。”

77、至尊:皇帝的代稱。賈誼《過秦論》:“履至尊而製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

Q5:皇帝稱自己叫什麽 皇帝對自己都有什麽稱呼

1、“朕”,自秦始皇開始為皇帝的專用詞,這是普通的情況,但有特例,那就是皇太後也可以自稱“朕”,不過這一情況比較罕見。

2、“孤”,不是孤單的意思,而是說自己不能得眾。東漢末年,袁術、曹操、孫權、劉備等群雄“南麵稱孤”。此時“孤”較為流行。而曹操稱魏王,孫權為帝,仍然喜歡自稱“孤”。

3、“寡人”,即為寡德之人,意是古代皇帝、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

4、“予一人”,對於古代天下,特別是周朝時期君主經常自稱,《禮記ⷦ›𒧦‹》:“君天下,曰‘天子’;朝諸侯、分職、授政、任功,曰‘予一人’。”而在秦始皇之後,也有皇帝自稱“予一人”。《漢書ⷦ–‡帝紀》:“朕獲保宗廟,以微眇之身托於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亂,在予一人。”

5、“吾”、,古代的皇帝在許多場合、許多情況下並不自稱為“朕”,而是和平常百姓一樣自稱。比如漢武帝即位之初,責問丞相田蚧說:“君除吏已盡未?吾亦欲除吏。”在這裏,漢武帝劉徹就自稱“吾”。

6、“我”,對於明清時期的皇帝,比如朱元璋、乾隆等還自稱“我”,這和當時人們日常交流的口語相一致。至於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則比較不拘一格,喜歡自稱“俺”,比如朱棣曾表示“自俺父皇太祖高皇帝得了西邊,便來入貢,那意思甚好。”

Q6:皇上自稱為什麽?都是什麽意思

一、朕


朕是我們最常見到的皇帝的自稱。但實際上“朕”這個自稱原來並非是皇帝的專屬,而是一個普通的第一人稱代詞。不分貴賤,人人都能用的。但是,自秦始皇統一六國稱皇帝之後,“朕”就成了皇帝的專屬自稱了。除了皇帝,誰也無權使用了。誰再敢自稱“朕”那就是僭越了,是要被殺頭的。


二、寡人


寡人其實是“寡德之人”的意思。應該算是皇帝自謙的一種自稱,但這個自稱可就不僅僅是皇帝可以用了,古代王侯都是可以用的。尤其是在先秦時代,諸侯們一般都以“寡人”自稱。甚至連士大夫或者諸侯夫人也都有使用“寡人”這個自稱的權利。但是到了唐朝以後,“寡人”也成了皇帝才能擁有的自稱了。


三、孤


孤和寡人意思差不多,都是一種謙稱。一般說某人“稱孤道寡”,也就意味著他做皇帝了。此外還有“孤家寡人”一說,現在的意思雖然是意味著某人被孤立,但實際上在古代,“孤家寡人”那就是皇帝。但在春秋時期,“孤”和“寡人”的意義還是有所分別的。諸侯平常自稱寡人,有凶事則稱孤。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二者之間界限也逐漸模糊了。孤和寡人,都成了帝王的專屬品。


擴展資料:


在古代,“寡人“並不是和現在的意思一樣,“寡人”在古代的意思為“寡德之人”,大概意思就是才疏德淺的意思,這是古人的自謙用詞。但在先秦時期,並不是君主專屬,諸侯王、士大夫等,均可以自稱為“寡人”。《左傳》中記載:“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那時候,不光是男人可以自稱“寡人”。女人也可以,《詩經》中曾經記載,衛莊公夫人莊薑就曾自稱過寡人。


但是到了唐朝,這種現象明顯減少了,逐漸變成隻有皇帝可以自稱寡人。“孤”在先秦時期一般為諸侯王所用,三國時期,各個諸侯王也自稱孤,可見“孤”的專屬性強些,沒有“寡人”那麽複雜。


至於“朕”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給自己的自稱,除了他自己所有人都不能稱“朕”。“朕”在先秦時期是一個很平常的自稱,沒有什麽特別,不分尊卑貴賤,所有人都可以自稱“朕”。據《爾雅ⷩ‡‹詁》記載:“朕,身也。”“朕”是第一人稱。自秦統一以後,秦始皇自認為功過三皇五帝,規定隻有他一個人可以稱“朕”,自此曆代統一皇朝帝皇都自稱“朕”。


朝代更迭,諸侯分割時代,諸侯王大多自稱“寡人、孤”,尤其是五代十國和三國時期,孫權、劉備、曹操都自稱“孤”。“朕”的地位似乎比“孤、寡人”的高,隻有統一王朝,稱帝了的諸侯王才自稱“朕”。當然,秦漢時期的皇帝也會自稱“寡人、孤”,到了唐朝以後,統一皇朝皇帝基本隻稱呼“朕”了。然而,也有例外,朱元璋就自稱“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寡人

關於皇帝的自稱和古代皇帝的自稱有哪些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查看更多關於皇帝的自稱的詳細內容...

文章发布:2025-07-05 08:11:35

本文链接: http://vsszwf.hor4s.com/Qlsz7a/7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