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鳳�(1881――1958年)字翔初,原籍沁陽市木樓鄉張莊人,後遷往陝西。
張鳳�自幼聰穎,學業優秀。清光緒年間中秀才,名列鹹寧縣同榜第一。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考入陝西陸軍武備學堂,三十年(1904)畢業,被清政府選送日本學習軍事。三十二年(1906年)在振武學校畢業後,又考入士官學校騎科,為該校第六期學生。他在振武學校上學時加入同盟會,為該會早期會員之一。但並未決心獻身反清事業,畢業回國後,也未受到清政府的重用。
宣統元年(1909年)鳳�回到西安,經人介紹,在西安府衙任繕寫。二年(1910年)春,被委任為陝西新軍督練所委員。同年冬,升任新軍第30混成協(即以後的旅)司令部參軍。不久,又改任參謀兼二標一營管帶。他在新軍任職期間,雖未直接參加同盟會活動,但同新軍中同盟會骨幹張鈁交往甚密,經常在一起談論國事。
武昌起義以後,陝西當局陰謀將新軍調離西安,大肆搜捕革命黨人。新軍中同盟會負責人錢鼎和張鈁得知消息,遂於10月20日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提前起義。在商定起義總指揮人選時,錢鼎提議由張鳳�擔任。這時,他正率部在臨潼野操,錢和張立即派人請他速回西安共商大計。次日下午,鳳歲羽率部回到西安。當晚,錢鼎和張鈁向他通報了形勢,講明了主張,鳳�毫不猶豫地說:“我同意各要點。既舉行起義,決無反顧。如果失敗,禍我承擔,生死與二君共之”。10月22日,西安起義爆發,一舉獲得成功。張鳳�被眾舉為“秦隴複漢軍”大統領,陝西軍政府隨即宣告成立。
西安起義獲勝後,清政府先後派兵分東西兩路夾攻陝西,張鳳歲羽親赴東西戰場,率部擊退清軍進攻,為保衛陝西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民國元年(1912年)12月,張鳳�任“秦軍政分府”大都督。民國二年(1913年)8月,北洋政府任命他為陝西都督。三年(1914年)向袁世凱妥協,被調入京城,封為“揚威將軍。”六年(1917年),張勳複辟,他隻身趕回陝西,準備組織力量反對。但因當時督陝的陳樹藩多方阻撓而未能實現,張勳失敗後重返北京。十三年(1924年)二次返陝西驅逐劉鎮華勢力,被閻錫山告密,劉鎮華將其軟禁起來,後被保釋回到北京。
“七・七”事變前夕,鳳�看清日軍發動全麵進攻的罪惡陰謀。他不願當-奴,隨於蘆溝橋事變的第二天乘飛機回到西安。抗日戰爭期間,他先後任陝西省臨時參議會議員和參政會成員,積極為抗戰奔波出力。1943年,鳳歲羽赴重慶參加參政會,周恩來同誌特地到他下榻的地方去看望他。1945年初,他率領陝西各界慰問抗日前線將士代表團,親赴豫西各地慰問抗日軍隊。1949年8月18日胡宗南逃離西安時,以“保護安全”為名,將他和寇遐、馬彥羽等裹脅到漢中,妄圖送往台灣。因鳳�拒絕去台,又被送往蘭州。蘭州解放後,彭德懷派專人慰問他和寇、馬等人。8月下旬,他和寇、馬3人返回西安,受到陝西省黨政軍領導和各界群眾的熱烈歡迎。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張鳳�曆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北行政委員會委員,陝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以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等職,為陝西的國民經濟恢複和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1958年7月29日,因病在西安逝世,終年77歲,遺體安葬於西安烈士陵園。
同年(公元1881年)出生的名人:
傅振嵩 (1881~1953) 河南省焦作市沁陽

邱薛氏 (1881~1946)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

陳發炎 (1881~1911)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福建省福州市連江

徐佩旒 (1881~1911)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

徐廉輝 (1881~1911)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 + 更多公元188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8年)去世的名人:
龐士謙 (1900~1958) 河南省焦作市孟州

秦起忠 (1888~1958) 河南省焦作市孟州

喬靖華 (1907~1958) 河南省焦作市孟州

韓同倫 (1892~1958)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

李則剛 (1882~1958) 河南省焦作市溫縣

薛保職 (1882~1958)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 + 更多公元1958年去世的名人》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